精准医学高峰论坛(10月18日8:30)

发布者:李恩秀发布时间:2019-10-16浏览次数:1795

苏州大学医学校友会精准医学高峰论坛


论坛时间:20191018830-1215

论坛地点: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图书馆报告厅

大会名誉主席:杜子威、阮长耿、詹启敏

大会主席:徐广银、朱兰

主办单位:苏州大学发展办、苏州大学校友会

承办单位:苏州大学医学部、苏州大学医学校友会

  

论坛议程:

1、开幕式

主持人:徐广银副会长

830-835    介绍领导和嘉宾

835-840    领导致辞

2、高峰论坛

第一节主持人:朱兰副会长

840-900      吴德沛教授:血液病的细胞治疗

900-920      陈明教授:从一个小目标走向世界大舞台

920-940      胡夕春教授:ABC4CBCS指南对比解读

940-1000    杨跃进教授:他汀预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突出提高心肌梗塞治疗效果的实验研究与机制

1000-1020  朱虹芸教授:FDG-PET全身显像的医学贡献

1020-1040  王红霞教授:靶向肿瘤干细胞:从基础到转化

第二节主持人:徐广银副会长

1040-1100  樊赛军教授:肠道菌群是肿瘤精准治疗必不可少的因素

1100-1120  李晓江教授:利用基因修饰大动物模型研究重大脑疾病

1120-1140  陈静瑜教授:我和肺移植

1140-1210  詹启敏院士:科技创新引领精准医学发展

1210-1215  大会总结


精准医学高峰论坛嘉宾简介

20191018


詹启敏  苏医77级。苏医校友会名誉主席。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首席专家,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中国微循环学会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欧美同学会海外医师协会会长。目前担任国家健康保障科技工程专家组组长,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战略指导专家委员会主任。

长期致力于肿瘤分子生物学和肿瘤转化医学研究,在细胞周期调控、基因组稳定性和细胞癌变机制研究中取得原创性和系统性成果。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和系统揭示了细胞周期监测点关键蛋白的作用和机制,阐明多个重要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在细胞癌变和肿瘤诊断与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近年来,在基因组水平全面系统的揭示了食管鳞癌的遗传突变背景,为了解食管鳞癌的发病机理、寻找食管鳞癌诊断的分子标志物、确定研发临床治疗的药物靶点以及制定有效治疗方案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至今已在国际医学生物学和肿瘤学杂志上发表SCI论文240余篇,包括《Nature》、《Cell》、《J Clin Invest》、《Autophagy》、《EMBO》、《Am J Hum Genet》、《Mol Cell Biol》、《J Biol Chem》、《Cancer Res》、《Science》、《PNAS》、《Oncogene》、等,SCI被引15000多次。主编和主译著作7部。应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120余次,15次担任国际(双边)会议共同主席。


主题报告题目:科技创新引领精准医学发展。


杨跃进  苏医77级。

阜外医院副院长,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心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美国FACC,欧洲FESC。卫计委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阜外医院心内科、心衰中心和冠心病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副会长等。

作为心血管病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在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曾获得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医疗成就奖多项; 美国赛克勒基金青年医师年度奖; “中国名医百强榜”上榜名医。


主题报告题目:他汀预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突出提高心肌梗塞效果的实验研究与机制。


吴德沛  苏医77级。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江苏省血液研究所副所长,苏州大学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所所长,苏州大学临床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央保健局会诊专家,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常务委员。担任EBMT全球委员会委员、《中华血液学杂志》杂志副总编。

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论文124篇,包括JAMA OncolBloodLeukemia等领域内顶尖期刊论文10篇,骨髓移植最高期刊BMTBBMT论文17篇。主编首部血液内科住培教材,主编专著7部,参编《内科学》统编教材6部。培养博士38名、硕士52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获第十八届吴杨医药奖。


主题报告题目:血液病的细胞治疗。


樊赛军  苏医78级。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协和长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创新团队负责人,天津“千人计划"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天津市放射医学与核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原子能组织(IAEA)亚洲辐射效应模式生物实验室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放射卫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主编。

长期从事肿瘤放射治疗增敏与防护药物、核辐射损伤救治和康复等相关研究与开发工作。已在包括Science等在内的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340多篇,论文总引用次数超过12,500余次。申请国家专利60项,获授权专利31项。在2014-2018年五次入选爱思唯尔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


主题报告题目:肠道菌群是肿瘤精准治疗必不可少的因素。




李晓江  苏医83级研。

美国Oregon Health Sciences University 博士及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博士后。自1996年以来,在美国Emory大学人类遗传学系任职并于2005晋升为终身正教授,2007-2019年为美国Emory大学人类遗传学系Distinguished Professor (杰出讲席教授)。2008年获选教育部长江讲座教授。2010年入选中组部国家“千人计划”, 2012-2016年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利用 CRISPR/Cas9等基因修饰技术制备重大疾病大动物模型。2017年初加盟暨南大学, 现任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教授。

李晓江致力于研究早期神经系统发育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利用转基因疾病动物(鼠,猪,猴)模型揭示与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基因和基因变异如何引起蛋白构像异常与神经细胞死亡。2008年在世界上首次利用转基因的方法建立了非人灵长类的亨廷顿疾病模型。利用CRISPR/Cas9技术制备了首例杜氏肌营养不良症, 自闭症及帕金森猴模型。2018年首次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和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培育出世界首基因敲大动物模型。利用这些创新性的动物模型,研究团队更深层地揭示了疾病的发病机理,使我国在用大动物模型研究疾病的领域跻身世界先列。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Nature》《Nature Genetics》《Nature Medicine》《Nature Neuroscience》《Neuron》《J Clin Invest》《PNAS》等国际核心刊物180篇,研究论文总影响因子(IF)达 1388H index 63, 累计引用率达到14221 余次.


主题报告题目:利用基因修饰大动物模型研究重大脑疾病。


陈静瑜  苏医80级。

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肺移植中心副主任、肺移植科主任、胸外科主任。南医大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江苏省肺移植中心主任。

擅长肺部疾病的诊断治疗,肺移植、胸腔镜手术、肺癌扩大根治、肺癌的综合治疗及ECMO应用。2002年开始第一例肺移植以来,已完成肺移植1000多例,现兼任北京中日医院肺移植科主任,使中国二大中心进入全球八大肺移植中心。

推动了中国器官转运绿色通道的建立,正在努力推动脑死亡立法,发表有关肺移植的中华级论文100多篇,SCI论文20多篇,主持编写专著书3部。承担国家十一五攻关项目1项,完成卫生部课题1项,江苏省卫生厅课题2项。扶持国家18个省30多家医院开展了肺移植。“肺移植治疗终末期肺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获得中华医学奖二等奖、江苏省科技奖三等奖。“肺动脉高压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获得教育部科技奖一等奖。

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当选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江苏省优秀医学人才、江苏省第一批医学领军人才、中国优秀呼吸医师、国家卫计委特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长三角仁心医师奖”。


主题报告题目:我和肺移植。


陈明  苏医81级。

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后,中国科学院大学肿瘤医院常务副院长(主持工作)、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秘书长(兼数据智能学组组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放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远程放疗服务模式研究”首席专家。

先后任职于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肿瘤医院。曾担任中山大学肺癌研究中心副主任,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PI。现任浙江省放射肿瘤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省肺癌诊治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重离子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苏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多年来致力于肺癌和食管癌的临床和研究,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浙江省医学进步一等奖,三项研究成果被美国NCCN肺癌临床指南引用,改写了相关国际标准。起草了《2010中国肺癌临床指南》, 是《实用放射治疗学》和《肿瘤放射治疗学-案例版》副主编, 并参与了《肿瘤学》、《现代肿瘤放射治疗学》 等多部专著的的编写。


主题报告题目:从一个小目标走向世界大舞台


胡夕春  苏医83级。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常务副主任、ESMO乳腺癌Faculty MemberABC5 panelist、中国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委会主委、上海市化疗质控中心主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乳腺专委会副主委、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常委兼秘书长、上海抗癌协会癌症康复和姑息治疗专委会主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中心审评专家等。

1988年于苏州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91年于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肿瘤学硕士学位,2001年于香港大学获博士学位。曾经在美国RochesterMayo Clinic参加临床试验培训,主要致力于肿瘤化疗,尤其是乳腺癌内科治疗的研究,包括乳腺癌临床和试验研究、多原发和不明原发恶性肿瘤、I期临床试验和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等研究。目前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rkersJournal of Bone Oncology、中华乳腺病杂志、中国癌症杂志、临床肿瘤学杂志和中德临床肿瘤学杂志编委。已发表论著200多篇,包括Lancet OncolAnn OncolJCO杂志等。曾主编《肿瘤内科方案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对策》和《肿瘤科常见诊疗问题问答–胡夕春医生查房实录》等专著,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上海市科委项目等,获得过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


主题报告题目:ABC4CBCS指南对比解读。


朱虹芸  苏医88级。

核医学放射诊断学医生,对医学影像、核医学尤其是PET/CT诊断有丰富的临床经验。1993年于原苏州医学院放射医学专业获得医学学士学位,1993-1995 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放射科医生, 1995-2001 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核医学主治医生,2001-2005年进入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攻核医学与放射肿瘤学,参与了多个基础与临床交互界面研发项目。2006年在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完成了外科住院医师培训,2008年在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完成了美国核医学住院医师培训并通过美国核医学ABNM认证,于2012年完成美国放射诊断学培训并获得美国放射诊断学ABR认证。2008-2014任职于小石城阿肯色大学医学院放射学系临床助理教授,2014-2016年任职于玛丽皇后医院香港大学放射诊断系临床助理教授,2016-2017年任职于洛杉矶退伍军人医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院医学影像系临床副教授,2017-2018年任迈阿密大学核医学科主任和医学主管,放射诊断系临床副教授。

现任亚利桑那大学医学影像系临床副教授,核医学和分子影像科, Banner University Hospital 图森。朱虹芸医生热爱医学影像学,从事核医学医学影像基础与临床研究20余年,尤其在PET显像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目前发表学术论文15篇, 学术摘要42篇。


主题报告题目:FDG-PET全身显像的医学贡献。


王红霞  苏医95级。

主任医师,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在美国纽约大学 Mount Sinai School of Medicine 及纽约纪念医院 (MSKCC) 访问2年。现任中国医师协会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乳腺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肿瘤诊疗及区域产学研联盟副理事长,上海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记物专委会常委、临床转化研究专委会主委,世界华人肿瘤医师协会常委兼副秘书长,CSCO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委员,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代谢专委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师协会胰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美华人医师肿瘤协会副主委、秘书长等学术任职。

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5项。以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cience AdvancesBiomaterialsCancer LettersCell Death & Disease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等发表SCI 文章20多篇,总计影响因子130多分。先后获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青年岗位技术能手、上海交通大学晨星青年学者奖励计划、上海交通大学三八红旗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百人计划、“新百人”计划、上海交大医学院高峰高原计划“研究型医师”等称号。编写专著6部。主要研究方向:乳腺癌和胰腺癌转移及耐药的基础及临床转化研究。


主题报告题目:靶向肿瘤干细胞:从基础到转化。


徐广银  苏医89级研。苏医校友会副会长。

苏州大学医学部常务副主任、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特聘教授、“江苏省双创团队”领军人才、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引进人才计划。

长期从事疼痛转化医学特别是功能性内脏痛的神经分子和表观调控机制研究。在美国德州大学盖尔维斯顿医学部神经生物学系和内科系先后做博士后、讲师和准终身制助理教授。

在美工作十二年期间,建立了独立的慢性痛研究室,曾以PICo-PI的身份获包括NIH在内的多项科研基金的资助。在国际权威期刊 Gastroenterology, GUT, PNAS, JNS, DiabetesPain等共发表SCI论文70余篇。

现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内稳态和内分泌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理学会理事,中国生理学会消化与营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前任,首创),中国生理学会人体微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首创),江苏省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 江苏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双创人才分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人才创新创业促进会生物医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理学会疼痛转化医学分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会感觉与运动分会委员,江苏省生理科学学会理事等;苏州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苏州大学伦理委员会主任等。同时,担任Neuroscience Bulletin常务副主编,Molecular Pain,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and Neuroscience, Pain and ItchChannels,《生理学报》和《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等杂志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同行评审专家和终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专家组成员等。

2010年特聘回国后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两项重点项目和一项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等资助。


苏州大学医学(苏医)校友会第三届精准医学高峰论坛大会主席。


朱兰   苏医81级。苏医校友会副会长。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秘书。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盆底学组副组长兼秘书。妇产科核心期刊《实用妇产科杂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副主编。《中华妇产科杂志》等十余种杂志编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及第二届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获得者。国家自然基金特聘评审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从事妇产科工作二十余年,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妇科肿瘤实验室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访学,主修妇科泌尿和盆底重建及妇科内镜,掌握了该领域的新观念和新技术,在全国推动和引领了该领域发展。创立了符合亚洲人种解剖特点、经济有效的盆底重建新术式:坐骨棘筋膜固定术及改良全盆底重建术,后者被称为“协和术式”,在全国数十家医院推广应用,疗效及远期预后与国外全盆底手术相近,直接节省医疗经费数千万元。

主持并完成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及部级课题多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行业专项基金等课题4项,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主编全国第一本《女性盆底学》专著,主编主译10余本妇产科专著。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部级奖项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二届全国妇产科中青年论文一等奖及全国中青年医药论坛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中华医学会-爱惜康中青年外科优秀论文二等奖,全国中青年论文一等奖,全国青年论坛二等奖,中华医学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第九届青年科技奖。


苏州大学医学(苏医)校友会第三届精准医学高峰论坛大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