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上午,“科学与中国——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苏州行暨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东吴•谈家桢讲坛”第四十一讲在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炳麟图书馆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南昌大学陈晔光教授受邀为主讲嘉宾,为苏州医学院师生带来题为《器官功能修复与构建:从干细胞到类器官》的专题讲座。苏州大学副校长吴嘉炜教授主持本次活动,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新教授、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副院长龙亚秋教授等200余名师生代表现场聆听。
吴嘉炜教授首先介绍了陈晔光院士的科研经历及学术成就。陈晔光院士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南昌大学校长,是享誉国际的细胞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作为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领军者,陈院士担任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和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获得过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支持,主持多项国家科技项目。先后获得美国“李氏基金杰出成就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荣誉。
在讲座环节,陈晔光院士从干细胞的定义和发展历程讲起,娓娓道来“器官功能修复与构建:从干细胞到类器官”的科学问题、科学发展、医学应用和未来展望,为当前医学面临的人类衰老或疾病导致器官衰竭或功能丧失重大挑战,提出从干细胞到类器官的器官功能修复与构建新策略。陈院士详细梳理了干细胞研究的重要里程碑,介绍了干细胞应用的优势及其风险,并由此引入类器官技术这一新兴领域。他系统介绍了类器官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疾病建模、精准医疗和器官修复方面的应用实践,提出类器官研究需要平衡科学进步与伦理规范之间的关系。最后,陈院士总结了类器官技术在多器官芯片及罕见病治疗等领域的发展潜力及存在的挑战,并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推动类器官技术发展的关键。
讲座结束后,陈晔光院士解答了在场师生关于类器官实验技术及应用方面的问题。与会师生表示,本次讲座拓宽了科研视野,带来了前沿知识,激发了创新思维。
活动最后,吴嘉炜教授为陈晔光院士颁发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东吴•谈家桢讲坛”主讲人证书。
本次学术讲座也是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科学与中国——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苏州行系列学术活动之一,有力推动了前沿科学知识的传播和科研创新思维的培养,激发了苏州医学院师生在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勇攀高峰的热情。
(苏州医学院科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