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背景: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实习生时兆强,在科室封闭管理半个月期间全程参与抗疫,获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临床医学院感谢信及嘉奖,并作为学生代表参加解封慰问仪式。
采访者:学生新闻中心记者汤赛博
被采访者: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实习生时兆强



疫情持续两年,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公共卫生观念和对生活的看法,甚至是引发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于医学生,尤其如此。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不管是患者还是医护人员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有所收获有所反思。今天,我们邀请到了优秀抗疫实习生时兆强,进行线上采访,来请他聊一聊自己的抗疫经历。
汤:今天采访学长,听说您的实习经历很特殊。首先我想问一下,您的抗疫工作是怎么开始的?
时:8月20号左右,我当时在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实习。我们有一个患者曾去过南京,但他向我们隐瞒了这一事实。他刚入院时,第一次核酸检测结果是阴性的,并没有把他列入高风险群体。后来,他在做第二次核酸检测时,结果是阳性。
汤:在刚开始的时候,内心感受是怎么样的?
时:当时我感觉挺紧张的。因为我们是实习生,正好是轮转科室期间,我恰好到了这个科室,核酸检测结果出来后,整个科室立刻被封闭。当时还是很紧张的,,不知道会持续多久,情况是否严重。
汤:在抗疫期间,您的主要工作有哪些?
时:我们当时被封闭在里面本来就是患者多、医生少,工作繁重。我在里面负责早上起来给患者发放伙食,中午收拾病房垃圾,并协助医师处理问题。病人需要进行腹膜透析时,我帮助护士姐姐操作腹膜透析机,应对一些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封闭式管理的第二天,其中有一位患者本身是抑郁症患者,但他并没有跟我们提前交流并按时吃药。那天晚上,他拿着水果刀准备割颈,我及时发现,立刻给他做了CPR和腹膜透析并呼叫老师。他被抢救回来之后,我负责24小时监护他,每天负责他的生活包括准备他的饭菜或者照料他的排尿、排便等。
汤:您认为工作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应如何克服?
时:我觉得最大的挑战应该是如何克服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的消极情绪。本来在封闭科室与病房前,每天会有很多家属前来看望患者,后来封闭式管理后,家属很难再与患者接触,有些患者不太愿意配合,他们的情绪就比较低落,难以安抚。后来,我的老师带着我一起,一个人一个人得跟他们交流沟通,告诉他们这是为了国家的安全着想,用国家大义与私人小利相比较进行开解,如果患者有任何困难,我们会联系他们的社区进行协助。举个例子,我们那里有一位老年患者,她的孙子没有人接送,我们就打电话联系她的社区,让她的社区的防疫志愿者,为她接送孙子。
汤:此次抗疫经历与您预想中的会不会有一些差别?
时:是有一些差别,因为中间出了很多小插曲。我之前以为防控疫情就是被关在里面关十几天,会觉得每天很无聊,其实在封闭的过程中也是有很多快乐的,比如患者心怀谢意,给我们送鲜花、写信。我负责的那个抑郁症患者被抢救回来后,哭着对我说谢谢,感谢我救了他。这与我原本印象中的抗疫是不一样的。
汤:抗疫中有没有令你印象深刻的事情?
时:此次抗疫过程,印象最深刻的事件就是之前自杀患者。当时他自杀被抢救回来后,为了防止意外发生,需要进行24小时看护。我们几个实习生轮流24小时不睡觉对他进行看护,就是晚上8点到凌晨的8点。印象深刻的是医护永远细致温和的态度,不管内心承受了多大压力。
汤:此次防疫经历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时:这次防疫经历让我更加坚定自己做医生的信念。觉得成为医生这条路,既然走了,就一定不会后悔。付出是辛苦的,也是欣慰的,日复一日的操作、与患者之间更深的交流,使我磨砺了意志,也觉得做临床医生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
汤:您认为医疗工作者应该如何分工,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时:医疗工作者包括医生、护士、实习生、规培生、护工阿姨等其实都是各司其职的。就以这次封闭为例,男生只有一个科室主任、一个规培生和我,其它都是女生。像腹膜透析机还有一些装有医疗机器的箱子都是我们力气大的男生来搬运。其它医疗方面的分工就是各司其职了。
汤:作为已经参与过疫情防控的工作人员,您有没有什么建议可以向未来的参与者分享一下?
时:建议就是希望大家之后作为医护志愿者、或者是医生,要多关注患者情绪及他的既往病史。就像这次的抑郁症案例,如果能早知道既往病史,结果会更好。
汤:最后对学弟学妹有什么建议吗?
时:学弟学妹还是要好好学习理论知识,熟悉实践操作步骤,在未来的实习过程中为母校争光。我这次抗疫经历与及时处置,希望能促进在外苏大实习生更好的声誉,不要辜负母校师长的培育。
汤:非常感谢学长能在百忙之中抽空接受采访,谢谢。
时:谢谢。
抗疫行动仍在继续。医学生也将不负使命,砥砺前行。
医学部学生新闻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