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面向全球诚聘全职博士后

发布者:徐佳忆发布时间:2025-06-20浏览次数:66

一、研究所概况

神经科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Neuroscience)是在原苏州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基础上,于20097月重新组建,为学校正式建制的实体科研机构,是江苏省重大神经精神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神经疾病诊疗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疼痛转化医学双创团队、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苏州市疼痛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重点实验室、苏州市神经精神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苏州市智能医学与装备重点实验室、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疾病研究中心的依托平台。近几年,研究所不断加强校企、国际合作,实现产教融合,先后成立了苏州大学-海安市人民医院协同创新中心、苏州大学-苏州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疾病研究院、苏州大学-扬子江药业健康睡眠研究院、全球生物和医学性别研究苏州中心,为神经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带来新突破。

研究所拥有约3300平米实验用房,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平台、电生理和细胞成像实验平台、动物行为学实验平台、转基因技术研究平台等四大平台。研究所围绕神经系统重大疾病,主要在神经退行性疾病、脑血管病、中枢神经损伤修复、认知功能损害、疼痛机制等几个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以专职PI形式从国内外引进相关学科专家作为主要研究力量,以合作科研的形式联合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的科研力量,实现基础和临床的交流、合作和交叉,是一个严谨工作、高效产出、良性合作的高水平转化医学科研平台。

2010年至今,研究所已先后组建了16个课题组。现有在编专职科研及实验技术人员38人,其中专职PI12,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1人,国家级重大研究项目技术首席专家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优青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1人,国家引才计划1人,江苏双创人才3人,江苏省双创团队”1个,江苏省双创团队领军人才1人, 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2人、“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培养对象4人,江苏特聘教授2人,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1人,江苏省双创博士”1人,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托举人才1人,苏州市科协青年科技托举人才1人,苏州大学特聘教授7人。

2010年以来,研究所共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科技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国防科技等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及课题260余项,累计获科研经费达一亿九千余万元;近三年已发表高水平论文一百余篇。2017年苏州大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学科首次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成为苏州医学院(原医学部)第4个和我校第8个进入国际高水平行列的学科领域,反映了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学科建设已经步入良性发展期,科研实力和学术影响力显著提高。研究所还连续成功举办了18届海内外神经科学家和临床专家云集的东吴神经疾病论坛,并成功举办了多个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研究所已经成长为一个国内知名的神经科学研究机构。

研究所将坚持转化医学研究特色,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建成集基础研究、诊断治疗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国内领先且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神经科学研究中心。

二、待遇与保障

1.学校为全职博士后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绩效奖励,三年总薪酬最高可超120万。

2.学校鼓励博士后申报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资助项目,所获得的资助补贴不计入总薪酬,全部叠加发放。

3.在站期间可根据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相关规定参加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

4.对于绩效评估优秀的全职博士后,可优先推荐应聘校内教学科研岗位。

5.享受落户、医疗和子女入园入学等生活服务保障。

三、岗位要求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身心健康;

2.一般应为35周岁以下、新近毕业的博士生;

3.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研究潜力;

4.符合我校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招收条件;

5.在站时间为三年

、各类项目资助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资助标准(2024年)

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A/B/C)

A档为博新计划

A28万元人民币/+8万元人民币项目经费

B18万元人民币/

C12万元人民币/

资助期2

博士后国(境)外交流项目

学术交流项目

每人2万元人民币

香江学者计划

每人36万元人民币和43.92万港币

澳门青年学者计划

每人36万元人民币和42万澳门币

中德博士后交流项目

中方资助每人30万元人民币,德方按月资助每人1500欧元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面上资助

自然科学:8万元人民币项目经费

特别资助

自然科学:18万元人民币项目经费

优秀学术专著出版资助

每部专著平均12万元人民币

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

A25万人民币/年;B15万人民币/年;C10万人民币/

资助期2


五、岗位需求

导师姓名

研究方向

招收人数

招收要求

联系方式

(邮箱)

备注

刘春风

帕金森病,睡眠障碍

2-3

1. 熟练掌握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大小鼠行为学实验技术等,有神经生物学或神经病学研究背景优先考虑。

2. 临床课题方向博士如有参与多中心临床研究经验,流行病学、统计学以及影像数据分析背景也优先考虑。

liuchunfeng@suda.edu.cn

抄送医院邮箱sdfeyrsc@163.com


徐广银

慢性疼痛及其负性情绪的表观调控和神经环路机制研究

1-2

1.热爱科研,勤奋诚实,责任心强,有独立思考、工作的能力,有创新能力及进取心。

2.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5周岁,近年来获得生物学或医学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国内高校或者科研院所毕业,至少已发表一篇高影响力的SCI论文或有海外科研工作经历者;

3.熟练掌握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大小鼠行为学实验技术等,有神经生物学研究背景优先考虑;

4.有较强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能够熟练用英文交流及撰写论文等;

sfhu@suda.edu.cn


刘耀波

研究中枢神经损伤后神经环路的重建和修复:旨在探索和建立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环路重建和修复的新策略。

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手段研究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生理和病理状态:通过先进的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研究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生理和病理状态,探索神经环路重建的机制及关键技术。

3. 研究中枢神经损伤后神经细胞的病理及其潜在机制和干预靶点:深入研究中枢神经损伤后神经细胞的病理变化,揭示其潜在机制,并寻找有效的干预靶点。

3

热爱科研,勤奋诚实,责任心强,有独立思考工作的能力,有创新能力及进取心。

年龄一般不超过35岁,近年来国内外高校或者科研院所毕业,获得生物学或医学相关专业博士学位,至少已发表一篇高影响力的SCI论文。

熟练掌握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脊髓损伤模型的制作(撞击和半切),大小鼠行为学实验技术,神经环路实验的基本技能(病毒应用、注射、切片染色等)。神经生物学专业、具有脊髓损伤修复研究背景、膜片钳、光遗传学和化学遗传学等操控环路和神经细胞实验的经验经验者优先考虑。

有较强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能够熟练用英文交流及撰写论文等。

5. 能够协助导师进行部分项目申报工作及实验室管理工作。

chaoshi@suda.edu.cn


马全红

1)神经发育疾病如自闭症的病理机制研究和药物研发 (Pathogenesis and drug development of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such as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2)阿尔茨海默病病理机制研究及药物开发(Pathogenesis and drug develop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3)选择性自噬的调控及其在神经疾病中的作用(Regulation of selective autophagy and its role in neurological diseases)

2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遵纪守法,身心健康;

2.取得博士学位不超过 5 年;

3.年龄一般不超过 35 周岁;

4.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研究潜力;

5.具有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或细胞生物学相关专业背景知识,具有认知和电生理相关研究经验者优先考虑;

6.有较强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能够熟练应用英文交流报告及撰写研究论文等;

7.以第一作者在SCI杂志发表至少一篇研究论文,在高水平杂志发表研究论文者优先录用。

maquanhong@suda.edu.cn


曹聪

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

1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遵纪守法,身心健康;

2. 年龄一般不超过35 周岁,取得博士学位不超过 3年,至少发表1篇高影响力的SCI 论文;

3.熟练掌握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大小鼠行为学实验技术等,有抑郁症研究背景者优先考虑;

4.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独立科研工作能力、优良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 能够全日制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

caocong@suda.edu.cn


程坚

脑卒中治疗新靶点及创新药研发

2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遵纪守法,身心健康;

2.取得博士学位不超过 3 年;

3.年龄一般不超过 35 周岁;

4.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研究潜力;

5. 发表过国际高水平期刊论文者优先;具有神经生物学或新药研究背景者优先。

chengjian@suda.edu.cn


丛启飞

抑郁症的环路分子机制

1

1. 获得生物学或医学相关专业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

2. 身心健康、积极乐观,工作认真严谨,具有勇于挑战的科研精神和优良的团队合作精神;

3. 具有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神经电生理、动物行为学、药理学相关专业背景知识,具有实验动物操作经验者优先考虑;

4.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强,能够熟练应用英文交流报告及撰写研究论文等;

qfcong@suda.edu.cn


胡丽芳

神经免疫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发病机制及药物靶点探索

1

1. 参与并独立承担课题研究,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

2. 参与课题申请、撰写科研基金;

3. 协助课题组组长指导研究生开展实验。

hulifang@suda.edu.cn


赵静

1. 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相关机制及潜在治疗策略探索。

2.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建立新型人源疾病模型。

3. 干细胞及其相关产物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

1.热爱科研,勤奋诚实,责任心强,有独立思考工作的能力,有创新能力及进取心。

2.获得生物学或医学相关专业博士学位,至少已发表一篇高影响力的SCI论文。

3.熟练掌握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小鼠行为学实验技术,小鼠造模基本技能(病毒应用、注射、切片染色等),熟练运用常用科研软件。神经生物学专业、具有多能诱导干细胞或神经细胞实验相关经验者优先考虑,有生信分析经验者优先考虑。

4.有较强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能够熟练用英文交流及撰写论文等。

jzhao0321@suda.edu.cn


孟红蕊

1.淀粉样蛋白沉积与修饰

2.线粒体稳态调控与神经退变

3.神经系统疾病的免疫信号调控


1-2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遵纪守法,身心健康;

2.取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

3.年龄一般不超过35岁;

4.对科学探索有浓厚兴趣,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研究潜力,富有创新思维和科研独立性;

5.有较强的表达、沟通能力,能充分理解英文专业文献,并具有熟练撰写英文论文的能力;

6.工作态度积极,主动性强,具有一定的奉献和团队合作精神。

hrmeng@sdua.edu.cn


陈修敏

突触受体特性;突触可塑性;遗传性癫痫病理;癫痫并发智力缺陷病理;活性化合物筛选。

2

熟悉膜片钳电生理技术,可熟练进行脑片单细胞、双通道记录。

xiuminch@suda.edu.cn



六、招收程序

1.申请人向合作导师或课题组提出申请,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2.申请人在线填写学校招聘系统

https://rczp.suda.edu.cn/recruit/recruitNew/

3.单位考核(思想政治素质、科研能力与水平)及审批

4.学校审批

5申请人办理进站及进校手续


进站具体要求见:

https://bsh.suda.edu.cn/kybsh/list.htm

进站用表格详见:

https://bsh.suda.edu.cn/18121/lis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