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院概况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始创于1883年(清光绪九年),是国家首批三级甲等医院,江苏省卫健委直属的省级医院,江苏省区域医疗中心,江苏省高水平医院、研究型医院和高质量发展省级试点医院。
医院现有职工5655人,其中正高级专家483人,副高级专家976人。设有临床医技科室45个,临床医学教研室48个,省部级以上培训基地16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省区域医疗中心7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个、省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临床医学中心3个、省医学创新中心4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36个。内科血液病学、骨外科学为国家重点学科,骨科、血液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呼吸内科、临床护理、神经外科、临床药学、麻醉科、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急诊科、病理科、胸外科、放射科、普外科、消化内科、泌尿外科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为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
医院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现有博士生导师137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医学专家,培养了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医学人才。近年,医院5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次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相继获得优青、杰青等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保持在较高水平。
二、待遇与保障
1、薪酬:在站时间一般为3年。税前年薪30万,中期考核优秀奖补金10万元,考核良好奖补金5万元;出站考核优秀奖补金60万元,考核良好奖补金30万元。
2、科研专项经费:医院提供20万/人的科研专项经费,用于开展科研工作。
3、住房补贴:医院提供每位统招博士后3000元/月住房补贴,同时符合条件者可申请苏州市人才乐居工程。
4、项目申报:医院鼓励和支持博士后在站申报各级各类科研及人才项目,所获得的资助补贴不计入总薪酬,另外按规定叠加发放。
5、市级奖励:按规定享受苏州市博士后奖励。
6、科研奖励:发表论文及主持项目按照医院科研管理办法享受奖励,额外叠加发放,不计入总薪酬。
7、择优留院:对于德才兼备、业绩优异、成果突出,出站考核结果“良好”及以上等次的全职博士后,期满出站后,根据岗位需要及个人意愿,可优先考虑留院工作。
三、岗位要求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遵纪守法,品学兼优,身心健康;
2.热爱医疗卫生事业,具备较好的科研基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3.进站时,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
4.进站时,取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三年;
5.申请者原则上在申请进站前三年内以第一作者(独立或排第一)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至少1篇科研论著,具有高质量科研成果者,经审批可适当放宽。
四、各类项目资助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别 | 资助标准 |
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A/B/C档) A档为博新计划 | A档28万元人民币/年+8万元人民币项目经费 流动站博士后: B档18万元人民币/年 C档12万元人民币/年 资助期2年 | |
博士后国(境)外交流项目 | 学术交流项目 | 每人2万元人民币 |
香江学者计划 | 每人36万元人民币和43.92万港币 | |
澳门青年学者计划 | 每人36万元人民币和42万澳门币 | |
中德博士后交流项目 | 中方资助每人30万元人民币,德方按月资助每人1500欧元 |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 面上资助 | 自然科学:8万元人民币项目经费 |
特别资助 | 自然科学:18万元人民币项目经费 | |
优秀学术专著出版资助 | 每部专著平均12万元人民币 | |
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 | A档25万人民币/年;B档15万人民币/年;C档10万人民币/年,资助期2年。出站后留苏工作,按规定程序和要求纳入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 |
五、岗位需求
(按导师姓名拼音排序)
序号 | 导师姓名 | 研究方向 | 招收人数 |
1 | 陈成 | 1.肺脏感染免疫; | 1-2 |
2 | 陈罡 | 1.脑卒中(脑缺血、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关键神经保护靶点的转化医学研究; | 2 |
3 | 陈华兵 | 1.靶向性纳米药物及协同治疗机制; | 2-3 |
4 | 陈凯 | 1.肺癌多器官菌群多样性图谱构建,结合免疫、遗传、微生物等多学科交叉研究肠道和瘤内菌群影响肺癌发展的机制,解析不同亚型肺癌患者免疫应答水平在人群中的菌群异质性与遗传变异、基因调控差异之间的关系,探索并优化菌群移植辅助治疗的临床策略。 | 1 |
5 | 陈亮 | 1.脊柱脊髓损伤炎症微环境形成机制及相应纳米材料生物学调控策略; | 2 |
6 | 陈苏宁 | 1.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 | 2-3 |
7 | 陈卫昌 | 1.胃癌免疫微环境的组成、重塑和调控机制。探讨γδT细胞等关键免疫细胞或靶分子调控胃癌免疫逃逸的作用机制。 | 1-2 |
8 | 陈友国 | 1.妇科恶性肿瘤临床和基础研究; | 2 |
9 | 程亮 | 纳米材料生物学效应及增效肿瘤免疫治疗。 | 2 |
10 | 戴克胜 | 血栓与止血 | 1 |
11 | 第五娟 | 1.放射性药物; | 3 |
12 | 董凤林 | 1.人工智能; | 1 |
13 | 方琪 | 1.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学习的脑卒中急诊急救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多模态数据的实时分析与预后预测模型; | 1 |
14 | 傅琤琤 | 1.多发性骨髓瘤的免疫治疗; | 1 |
15 | 高芹芹 | 1.妊娠并发症(妊娠期高血压/妊娠糖尿病)的病理机制; | 1 |
16 | 耿德春 | 1.骨质疏松或骨关节炎基础与临床研究; | 1-2 |
17 | 郭炯炯 | 1.肌肉骨骼系统多组学多模态数据整合技术的知识迁移; | 3 |
18 | 郭凌川 | 1.消化系统肿瘤的基础与转化研究; | 1 |
19 | 何宋兵 | 1.结直肠癌的菌群与代谢免疫调控; | 1-2 |
20 | 胡春洪 | 1.心胸影像学:冠脉CTA、心脏MRI相关研究; | 2 |
21 | 胡士军 | 1.利用人心脏类器官和人工智能技术解析心血管疾病机制和药物筛选; | 2 |
22 | 黄海雯 | 1.淋巴瘤发病的分子机制; | 1 |
23 | 黄建安 | 1.肺部肿瘤的临床与基础; | 1 |
24 | 黄玉华 | 1.聚集诱导发光(AIE)等材料在前列腺癌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 2 |
25 | 嵇富海 | 1.围术期重要脏器损伤的机理与防治; | 2 |
26 | 姜岩 | 1.环境表观遗传学与心血管重塑机制(基于DNA甲基化标志物的动脉粥样硬化早期预警系统); | 1 |
27 | 蒋廷波 | 1.心血管临床(电生理); | 2 |
28 | 李斌 | 1.先进生物材料及医疗器械研发及临床转化; | 3 |
29 | 李海英 | 1.脑卒中后神经胶质网络功能紊乱的病理机制研究; | 1 |
30 | 李明 | 1.早期肾损伤的生物学标志物研究; | 1 |
31 | 李锐 | 1.消化内镜相关器械与技术研发; | 2 |
32 | 梁国政 | 1.血管稳态的机械感受器筛选与力学调控机制; | 1 |
33 | 刘济生 | 1.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的发病及复发转移机制研究; | 1-2 |
34 | 陆培荣 | 1.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的优化适宜治疗(基因治疗); | 2 |
35 | 马全红 | 1.认知障碍的机理研究; | 2 |
36 | 茅彩萍 | 1.遗传及环境因素对生殖细胞/胚胎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 | 1 |
37 | 缪丽燕 | 1.基于同位素示踪技术的物质平衡和分子影像研究; | 1-2 |
38 | 祁小飞 | 微生态与造血系统疾病。 | 1 |
39 | 秦磊 | 1.肝癌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 2 |
40 | 秦颂兵 | 1.基于实时监测肿瘤免疫微环境状态的放射免疫联用策略及其机制研究; | 2 |
41 | 邵拓 | 1.脂肪肝的治疗与诊断; | 1 |
42 | 沈蕾 | 足细胞相关肾病的免疫机制研究。 | 1 |
43 | 沈振亚 | 1.利用干细胞及其衍生物调控心肌修复的机制研究; | 3 |
44 | 施勤 | 骨科基础和转化研究。 | 1-2 |
45 | 史海斌 | 1.肿瘤核医学药物研发; | 1 |
46 | 孙亮 | 1.质子、重离子临床新型剂量-效应关系研究; | 1 |
47 | 孙晓欧 | 1.颅脑创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 2 |
48 | 唐明亮 | 1.壁面剪切力与主动脉夹层关系研究; | 1 |
49 | 唐晓文 | 1.CAR-T细胞的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 | 2 |
50 | 陶金 | 1.疼痛调控的表观遗传机制; | 1-2 |
51 | 王利利 | 1.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在消化道肿瘤中的研究; | 1 |
52 | 王殳凹 | 1.核能放射化学; | 3 |
53 | 王振欣 | 1.晚期胃肠道肿瘤获得性耐药机制研究; | 1 |
54 | 王中 | 1.脑血管病方向:复杂性脑血管病发病机制、内在分子生物学机制、脑血管病的微创技术创新研究及脑保护靶点研究、脑血管痉挛等及其他相关研究; | 2 |
55 | 魏明刚 | 1.肾脏病的基础与临床; | 1 |
56 | 吴德沛 | 1.恶性血液病发病机制、诊断分型及靶向治疗; | 2 |
57 | 吴江 | 1.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研究; | 1 |
58 | 吴书旺 | 1.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在疤痕修复中的应用; | 3 |
59 | 吴小津 | 1.免疫缺陷血液病患者重度感染的微生态与代谢组学机制和预测模型建立; | 1 |
60 | 谢宇锋 | 肺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1 |
61 | 徐广银 | 1.慢性疼痛的分子生物学及表观调控机制研究; | 2 |
62 | 徐鹏 | 1.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机制和干预策略; | 1 |
63 | 徐杨 | 1.恶性血液肿瘤精准诊疗; | 1-2 |
64 | 许春芳 | 1.胰腺疾病的基础与临床; | 1 |
65 | 薛群 | 1.血管神经单元在认知障碍中的作用机制; | 1 |
66 | 薛胜利 | 恶性血液病的分子靶向与免疫靶向治疗。 | 1 |
67 | 杨惠林 | 1.骨科相关疾病的诊疗基础和临床研究(脊柱外科); | 3 |
68 | 杨凯 | 1.肿瘤放射免疫治疗; | 1 |
69 | 杨涛 | 1.高性能药物载体及其递送系统; | 1-3 |
70 | 虞正权 | 1.脑中线深部肿瘤围手术期精准评估及规范化诊疗; | 2 |
71 | 张洪涛 | 1.非小细胞肺癌转移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 | 1 |
72 | 张进平 | 淋巴细胞发育、活化和耐受、肿瘤免疫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 | 1 |
73 | 赵军 | 1.胸部肿瘤发生、进展、耐药的机制研究; | 2 |
74 | 赵鑫 | 1.结直肠癌基础与临床研究; | 1 |
75 | 镇学初 | 1.神经精神药理; | 1 |
76 | 郑慧 | 1.病毒性脓毒症相关诊断标志物研究; | 2 |
77 | 钟志远 | 1.器官靶向mRNA递送载体研究和应用; | 2 |
78 | 周芳芳 | 1.肿瘤免疫响应机制; | 2 |
79 | 周金华 | 1.妇科肿瘤的发病机制探讨及靶向治疗; | 1 |
80 | 周进 | 胃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1-2 |
81 | 周玲 | 1.糖尿病肾病的免疫和炎症机制的研究; | 1 |
82 | 周秀敏 | 肺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1 |
83 | 周幽心 | 1.脑胶质瘤类器官在临床精准治疗中的应用; | 1 |
84 | 朱虹 | 1.原发性肝癌的免疫微环境与免疫逃逸/耐受; | 1 |
85 | 朱晓黎 | 1.肝癌介入联合靶向、免疫基础及临床研究; | 1 |
86 | 朱雪松 | 1.骨与软骨缺损的修复研究; | 2 |
87 | 邹操 | 1.心房颤动心房纤维化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1 |
88 | 邹俊 | 1.骨生物学; | 1 |
六、应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