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惠林,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任、大外科主任、苏州大学骨科研究所所长。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带头人,江苏省骨科临床医学中心、工程中心和创新中心主任。国家杰出医师(首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卫生部及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现任国际脊柱创新发展学会(ISASS)国际主席,中国康复医学会骨质疏松预防与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等。于2018年7月20日在京举办的国家名医盛典上荣获“第二届国之名医·卓越建树”荣誉称号。
获得荣誉
杨惠林教授是全国先进工作者,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均为第一完成人),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5项为第一完成人)。主持国家级项目12项,包括863首席、国自然重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发表论文679篇(SCI 375篇,IF>10共37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6项,主(副)编(译)专著16部。他还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第五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三等奖、连续三次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025年,获评“国家杰出医师”。
医学建树
杨惠林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脊柱功能重建,他在骨科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也为骨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他与导师唐天驷教授共同提出了经椎弓根内固定技术,被誉为“脊柱外科的一大里程碑”,获得200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他建立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CF)微创治疗体系,被称为“苏州理论,”攻破了一个医学上的难题,让全国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获得安全有效治疗,远离了死亡威胁,并惠及世界各地患者。凭借此项技术,杨惠林团队获得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他还创建了内固定界面整合新技术,显著降低内固定松动率,部分已实现临床转化。
而在国际骨科学术舞台上,杨惠林堪称“中国第一人”。他多年来一直担任国际脊柱创新发展学会(ISASS)官方杂志的副主编,并担任ISASS的理事会成员(Board of Directors,全球仅7位),也是当时成员中唯一的中国人。2023年6月,这一世界顶尖脊柱学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年会,杨惠林更是被推选为中国首位担任国际主席的专家,而此前担任国际主席的专家学者主要都来自欧美。

主要事迹
杨惠林于1906年出生于江苏吴江,1981年,开始担任苏大附一院骨科医师;1988年,于苏州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1994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2001年1月至2002年8月,杨惠林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高访学习,师从北美脊柱外科学会主席、国际脊柱外科著名专家HansenA.Yuan教授和国际著名关节外科专家DavidC.Ayers教授。
杨惠林从医数十载,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一直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每位患者的手术方案,他要和团队仔细商讨后制定;即便在外出差,他也要及时掌握患者资料和病情。为了找出病因,他会与影像科医生直接沟通,重点检查其高度怀疑的致病区域。

“看病一定要仔细,就像公安局破案一样,每一个蛛丝马迹都不能放过。”
杨惠林的事迹体现了他在骨科领域的卓越贡献,以及他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患者的深切关怀。他的成就不仅在技术上推动了脊柱外科的发展,也在精神上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医学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