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下午,苏州医学院“杏林风”名师讲坛第二十讲在我校独墅湖校区医学楼四楼报告厅顺利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新教授担任主讲人,以《大学与人生》为题给苏州医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苏州医学院党工委副书记黎春虹老师、学工办主任温洪波老师、团委书记王昌伟老师应邀出席,各年级辅导员和2020级、2021级本科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苏州医学院党工委副书记黎春虹老师隆重地介绍了王志新教授。王志新教授是生物化学家、生物物理学家,于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5年受聘为苏州大学特聘教授。王志新院士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四十余年,在酶催化反应动力学,特别是酶活性不可逆抑制动力学理论及应用方面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王志新教授与大家分享了自己从小学毕业到通过自学考上研究生的人生经历,希冀对同学们的成长有所启发。王志新于1966年小学毕业,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所有的学校(大学、中学和小学)都停课了。1969年,16岁的他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为一名兵团(农垦)战士。在其后的几年中,王志新在“北大荒”度过了一段艰苦而难忘的岁月。1973年,大学恢复招生,招生对象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招生名额是分配的。王志新所在的团有四千多名“知青”,共有约一百个上大学(包括大专)的指标。由于王志新平时工作努力,群众关系较好,加之在劳动之余自学了中学的部分课程,最终通过了层层选拔和考试,被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录取。入学后,仅仅经历了一个非常短暂的平静时光,清华大学就被卷入了当时的政治运动,使本来就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们根本没有时间进行系统地学习。王志新回忆在清华大学的三年半时光,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工厂和农村度过的。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1月,王志新从清华大学毕业,熟悉他的老师推荐他留校当了一名“名不符实”的助教。为了弥补失去的时光,王志新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学习上,自学了大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终于在1981年考上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成为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邹承鲁的学生。王志新最后总结道,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期间,他当时虽然看不到任何前途和希望但是仍能努力工作,这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为争取上大学的机会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在清华大学上学期间,他能顶住各种压力,坚定信念,在国家命运发生转折的时刻赢得了宝贵的留校机会;留校后,他仍能不断努力,坚持自学科学知识,不断奋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总之,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可能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只有努力克服困难,尽力做好每一阶段该做的事情,才能抓住机遇、成就人生!大学是人生打基础的重要时期,要夯实基本功、练就真本领,学会、弄懂并用好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要砥砺心智,锤炼品格,加强自律,增强毅力;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会举一反三、知识迁移、融会贯通。只要打好基础,将来无论在哪个行业都能成就一番事业!

在交流互动环节,王志新院士和同学们就以下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大学生如何提高自学能力;如何应对繁重的学业压力;如何处理好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关系;本科阶段如何做好学术科研训练;如何理解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生物技术将会对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等等。讲座现场同学们反响热烈,受益匪浅!苏州医学院学生代表吴孝天、苏函菲向王院士赠送苏州医学院“杏林风”名师讲坛第二十讲的纪念奖杯、证书和鲜花,全体师生与王院士合影留念。

感悟思想伟力,赓续精神血脉;砥砺初心使命,弘扬奋斗精神。最朴实的话语寄托着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对新时代青年学子的殷切希望,让同学们深刻地领悟到:大学就是用来打基础的,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整场讲座内容丰富、事迹翔实、饱含哲理,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苏州医学院“杏林风”名师讲坛一直致力于培育并强化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素养与医风医德,已成为苏州医学院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一环。
苏州医学院学生会
2021年12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