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7日—31日,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贵州大学隆重举行,苏州医学院学子与各高校师生代表齐聚贵州,共同参加这场科创盛会。本届竞赛搭建主体赛、“揭榜挂帅”专项赛、红色专项活动、“黑科技”展示活动有机组成的“1+1+2”赛事整体架构,共吸引全国2000多所高校、40余万作品、250多万学生参赛。


在本届大赛中,我院学子积极备战,创新潜能空前澎湃,最终斩获主体赛国家级一等奖1个、“黑科技”专项赛国家级恒星级(等同于一等奖”1个、“红色专项”活动国家级二等奖1个、“揭榜挂帅”专项赛国家级二等奖2个。此外,有3支队伍在省级选拔赛中表现优异,分别获得主体赛省级三等奖、“红色专项”活动省级一等奖及省级三等奖。
主体赛国家级一等奖获奖作品
项目名称:《碳离子响应的非编码RNA对乏氧肺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

团队成员:唐浩益、刘尚海、梁思齐、蔡陆威、黄海桐、何向阳、汤正宇
项目介绍:团队由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的本科生组成,团队成员们在实验中敏锐发觉目前研究中在探究碳离子治疗分子生物学机制方面的空白,在与老师的密切交流中制定严密的实验计划,依托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势科研平台逐步落实计划,最终产出SCI论文8篇,累计影响因子47.55分,文章第一作者均为团队成员。
“红色专项”活动国家级二等奖获奖作品
项目名称:《红色之河——以京杭大运河看苏州革命岁月的红色印记》

团队成员:周舟、陈越、黄翔、茅菲、张衡、徐嘉婕、黄名萱、孙宇轩、赵钰
项目介绍:寻旅红色运河精神团队围绕京杭大运河苏州段所承载的红色文化印迹展开探索,收集300余份红色革命故事,走访10余处红色场馆;走进运河沿岸的中小学和企业开展宣传交流活动,取得问卷调研20000余人次;结合实践内容联系市长信箱,获得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对于红色运河旅游文化的建设的详细回复。团队在实践中认识到,大运河不仅是苏州革命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指引未来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苏州红色基因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刻不容缓。目前,团队已被中国青年网、苏州日报移动新闻传播平台引力播等高质量主流媒体报道20余次。
“黑科技”专项赛“恒星”级作品(等同于国家级一等奖)
项目名称:《椎健康——新型载药纳米纤维支架助力椎间盘退变治疗》

团队成员:朱壮、汤正宇、屠政东、黄海桐、段煜东
项目介绍:椎间盘退变是腰痛最常见的病因。目前临床上所采取的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虽能暂时缓解症状,但均不能有效阻止或扭转退变的进展,患者仍然面临着复发以及各种并发症的风险。近年来,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的发展为椎间盘退变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因此,团队成员在李斌教授和朱彩虹老师的指导下,从组织工程的经典范式出发,结合静电纺丝和3D打印技术,构建了一种负载海洋多糖Fucoidan的新型聚氨酯纳米纤维支架。体内外实验结果表明,该支架能够调节退变局部紊乱的微环境,维持细胞外基质合成/分解代谢平衡,部分恢复椎间盘生物力学功能,从而有效阻止退变的进展并促进损伤的修复,为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揭榜挂帅”专项赛国家级二等奖获奖作品(一)
项目名称:《基于结构和计算模型的SARS-CoV-2病毒分子进化模式研究》

团队成员:周子筠、李天乐、陆薏檀、杨彬、朱旻弘、杨淼、周宇轩、钱京、王硕
项目介绍:高变异病毒在进化过程中发生的特定突变会增强其免疫逃逸能力,为疫苗和药物研发带来极大的挑战。SARS-CoV-2就是一类高变异病毒,目前已由最初的原始毒株进化出多谱系的变异毒株。针对SARS-CoV-2病毒突变谱系的传染率预测这一科学问题,团队成员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了优势,也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领域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开发了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软件——CoCoNET。通过构建S蛋白的共保守网络和计算共突变模块的拓扑指标,提高病毒突变谱系的传染率预测模型的准确性。从系统生物学的角度研究新冠病毒的谱系突变,并建议了进一步考虑基于S蛋白与受体结合亲和力的必要性。
“揭榜挂帅”专项赛国家级二等奖获奖作品(二)
项目名称:《基于新型干酪根模型搭建方法的纳米限域页岩油气赋存构效关系研究》

团队成员:刘江秀、范致轩、戴希娟、童尔、褚乙博、林冲
项目介绍:国内外对于页岩油气吸附和输运机理的研究探索逐渐从宏观条件下到纳米限域下,但由于干酪根分子结构的复杂多变性,构建或简化现有的干酪根分子模型难度较大。受生物学中“基因库”概念的启发,团队通过分解现有的六种典型干酪根分子构建干酪根“基因分子数据库”,从“基因分子数据库”中调配干酪根分子片段,使其吸附在氧化石墨烯(GO)表面,从而构成干酪根-氧化石墨烯基质模型,达到简化模型的目的。接着构筑以氧化石墨烯为基质的干酪根纳米狭缝,并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蒙特卡洛方法探究不同压力、温度条件下甲烷在此模型中的吸附和输运。该创新的优势在于可以调配不同“基因组”分子从而建立不同原子比、不同性质的干酪根超分子模型。结合实际地质情况,添加适合的干酪根“基因”片段,构建出符合真实地质条件下的限域环境,其模型和研究成果有望为研究页岩气藏提供经济便捷的分子建模手段。
主体赛省级三等奖获奖作品
项目名称:《Circ-0001367调控脑胶质瘤增殖和侵袭的分子机制》

团队成员:董旭宸、顾一帆、宋妍、王涤凡
项目介绍:胶质瘤恶性程度高,患者生存期短。近年来,研究发现环状RNA对生命活动的多种进程发挥调节作用,因此团队成员探讨了环状RNA分子circ-0001367调控脑胶质瘤增殖和侵袭的分子机制,以本科生为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通过基因芯片技术高通量检测分析胶质瘤与瘤旁脑组织的差异ncRNA谱,并且通过TCGA肿瘤数据库分析发现其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相关。同时利用基因敲低和过表达的方法,检测其对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作用;进一步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RNA免疫共沉淀、荧光素酶报告基因以及细胞功能实验探索并验证circ-0001367调控胶质瘤恶性进展的下游分子机制。本研究揭示了circ-0001367与胶质瘤患者短生存期及在肿瘤恶性进展中发挥的作用有重大学术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红色专项”活动省级一等奖获奖作品
项目名称:《乡影——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现状调研》

团队成员:余婵婵、吴甜甜、袁可、史启元、汪天洋、冯钰舒、张文宣、朱尹睿、饶珉倩、张翌炜
项目介绍: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是一种通过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方式,是一种“接地气、聚民心、有温度”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本团队为探寻新时代乡影发展新方向,半年间共走访9个省份13个放映点,进行50余次采访,收获630份青年志愿服务问卷,深入了解各地电影放映现状。团队还联合多地政府及青年志愿者开展电影放映实践活动,将传统的电影放映与科普宣传等活动相结合,并借助广大媒体进行宣传,至今共计中青网、人民网等高质量主流媒体报道30余篇。最终,团队提出多维度、多元化开展放映等方案并不断推进,力求改善放映实施现状,为乡村文化建设建言献策,助力乡村振兴。
“红色专项”活动省级三等奖获奖作品
项目名称:《医心向党,星火燎原:探析姑苏模式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助推作用》
团队成员:吴天逸、张懿蜜、胡奥尼、章姝涵、史振航、赵蓉、徐涵、孙江岑、徐灿、席妍姝
项目介绍:“杏林助梦”医疗服务团队聚焦中老年人慢病管理与急救处理的热点问题,通过多元手段进行以中老年为主、家庭成员为辅的全龄化健康科普。团队与三甲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紧密,三年间联合开展10余次科普宣讲、20余次义诊活动,进行10余次访谈,累计2000余份调研问卷。团队剖析现状、对话发展,质性分析社区卫生服务的特色成果与实际问题。目前团队已获中青校园、今日头条等高质量主流媒体报道20余篇,获“投身乡村振兴,助力健康中国”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专项活动优秀团队。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一直以来,我院将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工作重心,积极鼓励学生踏上创新创业的广阔舞台,立大志、担大任,努力成为我国科技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为充分备战本届“挑战杯”竞赛,我院积极动员学生参加、全力配合学校工作、认真落实备赛方案。同时,我院不断搭建双创平台,积极组织开展赛事指导培训和交流分享活动,让参赛学子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在双创之路上敢于先行,在实战竞赛中尽展所长。未来,我院将赓续创新创业精神,践行科技自强担当,继续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理念,以人才为第一资源、创新为第一动力,将人才培养置于首要位置,充分挖掘释放学生的双创潜力,为建设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贡献更大力量!
苏州医学院学生科协供稿
2023年10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