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肌肉骨骼系统再生医学精英论坛”在苏州顺利举行

发布者:吴德建发布时间:2025-11-25浏览次数:53

2025年11月21日至23日,由苏州大学、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主办,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骨科研究所、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3D打印中心、中国骨科再生医学群体(CORMed)协办的“第十二届肌肉骨骼系统再生医学精英论坛”在苏州独墅湖畔的观园琉苏酒店顺利召开。近300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为大家提供了一场丰盛的学术盛宴。

大会执行主席、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李斌教授在开幕式上回顾了“肌肉骨骼系统再生医学精英论坛”从2014年起的发展历程,展示了CORMed团体成员逐渐成长壮大的印迹,并以“同心聚力,智创明天;同心同行,共赢未来”为主题,为本次论坛拉开序幕。大会主席、浙江大学欧阳宏伟教授重申“肌肉骨骼系统再生医学精英论坛”创办的初衷——一群人、一辈子、一件事。并对各位同行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大家在科研的道路上,能够坚定自信、保持初心、奋力前进。大会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吴成铁教授,强调了多学科交叉合作、以临床应用为目标的重要性。

wps1.png

wps2.png

在大会主题报告中,同济大学朱融融教授针对脊髓损伤长度大、电生理恢复不全的难题,利用含LDH纳米材料的支架和iPSC构建了高效成熟分化的胸腰段脊髓类器官,应用于脊髓的损伤修复。浙江大学陈晓教授针对肌腱损伤中易出现瘢痕纤维化的问题,解析了正常生理胶原稳态的关键细胞亚群和调控机制,以及病理情况下胶原退变循环的新靶点和机制,开发了基于胶原结构和成分调控的腱骨再生新技术。香港理工大学赵昕教授揭示了ATP在骨稳态中的作用,通过结合不同高斯曲率的支架材料和L-Arg,在促进力学分散的同时,利用L-Arg诱导形成ATP,进一步促进骨形成和血管再生,并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达到维持骨稳态的功能。厦门大学许韧教授聚焦于骨特异性神经-血管网络在促骨功能和临床应用中的潜能,揭示了感觉神经-骨骼干细胞功能正向偶联、交感神经-骨骼干细胞功能负向偶联的现象,提出并验证了“骨骼干细胞神经生态位”的概念。

清华大学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余家阔教授针对骨关节炎诊疗新模式进行了探索,开发了精准高效的机器人手术,应用于ACL重建。同济大学罗剑教授聚焦中枢神经系统对于外周软骨的调控机制,为组织器官再生研究提供了新模型。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史冬泉教授从中医“变蒸”的角度入手,揭示了中性粒细胞对骨骼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及关键靶点。西京医院黄景辉教授展示了鹿角再生的机制,开发了具有促骨修复功能的外泌体材料,并在小动物和灵长类验证了其应用效果。苏州大学潘国庆教授基于RANKL对破骨细胞形成的关键作用,利用化学方法设计开发了新型的RANKL诱饵受体,应用于骨松性疾病的治疗。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林贤丰教授展示了其在骨代谢调控、免疫代谢调控和跨物种代谢调控等方面的系统工作,以及医用骨ECM材料和骨胶水的开发与应用。中山大学李旸教授开发了可实时动态检测胶原分子损伤的新型探针,并设计了靶向性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递送体系。空军军医大学高博教授针对肌源性下腰痛问题,解析了椎旁肌细胞的异质性,靶向关键细胞亚群开发了新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季明亮教授探索了肥胖在骨关节炎中的分子机制,为代谢性OA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


此外,来自全国各大院校的36名学者也汇报了其在软骨修复、肌腱再生、骨修复、脊髓修复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本次论坛还开展了“青年学者沙龙”,由6位青年学者讲述研究过程中的收获和心得,为各位师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科学问题是牵引科研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本次论坛筛选出肌肉骨骼系统再生医学领域111个热点与前沿问题,并投票遴选出30个最重要的问题,为肌肉骨骼系统后续的研究重点提供了目标和方向。

wps18.png

本次论坛闭幕式由苏州大学韩凤选教授主持。大会主席欧阳宏伟教授赞扬了在本次论坛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展示了缜密的逻辑、独立的思想、创新的学说,科研工作呈现勃勃生机。下一届论坛承办单位代表、浙江大学陈晓教授进行了宣讲。最后大会执行主席李斌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总结,重申“肌肉骨骼系统再生医学精英论坛”的目标和方向:我们的研究要有贯穿实验验证、临床验证与人群验证的整体视角,真正实现从细胞科学、动物科学到人类科学的完整串联,达到科学的“整体观”与“连续性”。并对肌肉骨骼系统再生研究未来的发展提出新的愿景。  

wps19.png


供稿: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骨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