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下旬,由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学工办和团委主办、苏州医学院学生会和新闻中心承办的“美食分享汇:我为家人做道菜”顺利开展。活动历时26天,来自3个年级、12个专业一百余名学生参与,同学们分享了菜品材料、做法和意义,正式分享的70道菜肴下载量近3000次,活动QQ群非常活跃并继续保留作为学院学生美食兴趣群。

2019级预防医学专业的谢冰云同学为父亲做蒸鱼之孔雀开屏,她分享道:“这是我第一次做这道菜,虽然它在我家没有什么故事,但是我和鱼的缘分却是不浅的。小时候父母总会问喜欢吃什么菜,或许我是无意中回答说鱼比较好吃,此后父母就认定我喜欢吃鱼这件事,每次放假回家的第一顿饭总有鱼,煎、炸、卤、炖、蒸、焖、烤等各种做法都吃个了遍。当然,我也会把父母的喜好记在心里,妈妈喜欢紫色,我想要把所有遇见的紫色物品都送给她;爸爸喜欢吃芭蕉,我每次给他买的水果里必有芭蕉。或许他们早已改变当初的喜好,但是每当我又把这些送到他们面前时,他们会明白:我们一直都把对方放在心上。现在,我不仅享受着鱼的鲜美,也享受着亲情的呵护。”

2020级护理学专业的邓安琪同学为外婆做爱心玉米排骨汤,她分享道:“我想跟着时光慢慢寻觅那碗早已不知去向的排骨汤。小时候,父母外出打工,我便留在老家与外婆度过了几年无忧无虑的童年,记忆里那’排骨汤’的味道却一直留在我心里。现在,我外地求学,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每每外婆打来电话,我的心都会发颤,好想回到外婆身边,好想让她尝尝我做的排骨汤啊!今天我为外婆再煮这锅汤,好像终于找回了那碗失落已久的味道,却又好像没有找到。”

2020级生物制药专业的胡雅阳同学为姐姐做红糖姜茶小丸子,她分享道“疫情期间,作为医护人员的姐姐加班尤为频繁,最近姐姐处于生理期,常感身体不适,加上经常有穿防护服的需要,这让姐姐更感不便。尽管如此,她依旧奔走在抗疫一线,毫无怨言,她说:’一想到病人需要我,一切的不舒服就变得微不足道了’,勇敢、坚毅和耐心尽显。生理期并不是难以启齿的敏感词,要爱护自己,要关心身边的亲朋,关心女性医护人员,那不妨从一碗红糖姜茶小丸子做起吧。”

2021级生物技术专业的阿丽耶·吾斯曼同学为家人做大盘鸡,她分享道:“我做的这道很有名的新疆大盘鸡是我们全家人都喜欢吃的一道菜。这道菜的做法虽简单但万能搭,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吃大盘鸡的时候,搭配什么主食都可以,比如米饭、皮带面、馕,等等。做这道菜,希望家人身体健康、万事顺意。”

2021级生物制药专业的张迈同学为母亲做驴肉火锅,他分享道:“老家一直有句俗话叫:天上龙肉地下驴肉。泌阳驴肉作为本地一种著名的传统美食,一直深受本地人的喜爱。母亲是一位老师,在授课之余身心疲惫,通常不喜欢较为重口食物。而这一碗驴肉,则是母亲跟奶奶颇为喜爱的一道美食。一碗汤,不仅能缓解一天疲惫,更因为驴肉本身的功效,能够减轻冠心病,动脉硬化风险,配合羊肚菌更能抗衰老,滋补身体。这既是对作为老师的母亲之犒劳,消去课上持笔久站,课下伏案劳心的劳累,又是作为儿子为数不多所能为母亲付出的一点心意。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除了以上重点分享的5道菜肴,还有有多菜肴令人影响深刻,例如“我为家人做国宴羊肉抓饭”“我为奶奶做河南捞面”“我为姥爷做红烧鱼”“我为母亲做酿豆腐”“我为爸爸做咕咾肉”“我为妹妹做黄焖鸡米饭”“我为弟弟做红烧肉”“我为侄女做红烧蜜汁鸡翅”,等等,欣赏更多菜品前往“苏大苏州医学院学生会”微信公众号。民以食为天。中华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有令人垂涎的山珍,也有令人回肠的美味,无时无刻的触动着亿万人的神经和味蕾。本次活动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居家生活、引导了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营造了欢乐的家庭氛围、促进了家庭的幸福美满,更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责编:杨国兵)
苏州医学院学生会
2022年3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