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金桂飘香,在姑苏橙黄橘绿的好时节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迎来了医学教育110周年的喜庆华诞。为了加强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的校内外学术交流,促进医学各学科的交叉合作,推进大医科创新团队和平台建设,苏州医学院于10月22日在苏州独墅湖世尊会议中心成功举办了“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110周年庆系列学术活动之蛋白修饰及可药化干预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采用线下线上同步直播的方式,参会人数超过600人。

会议开幕式由苏州医学院副院长龙亚秋教授主持,苏州大学副校长吴嘉炜教授、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执行院长徐广银教授分别代表学校和医学院致辞,向线上线下出席会议的蛋白修饰调控及可药化干预领域的知名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也向与会人员全面介绍了苏州大学以及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的发展历程、医教研成果和发展愿景,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苏州大学医学教育的发展,也预祝各位专家和所有参会人员在朗朗读书声的独墅湖畔享学术之美、品姑苏之情,收获满满、快乐多多。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同济大学王平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贾立军研究员(线上)、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丁克研究员和陈以昀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田长麟教授(线上)、中国药科大学孙宏斌教授(线上)、南开大学陈弓教授和杨志谋教授、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研究员(线上),以及苏州大学许国强教授、郑慧教授、吴华教授、杨凯教授、曹聪教授和季兴跃教授等学术专家,围绕与疾病相关的蛋白翻译后修饰的分子机制、化学干预手段以及可药化转化研究,进行多方位的学术交流和最新研究成果分享。苏州医学院放射医学及防护学院执行院长高明远教授应邀参会主持开场的学术报告。

在学术报告交流中,生物学家们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和有效治疗中关键的蛋白翻译后修饰新途径新机制,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治疗干预新思路:如贾立军研究员系统研究了类泛素化(Neddylation)修饰通路的上下游调控蛋白互作,解析肺癌细胞侵袭转移新机制,并为靶向细胞衰老的药物研发提供了全新的策略;王平教授则环环相扣地揭示甲基化修饰在重塑肿瘤微环境尤其是免疫逃逸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提出通过简单的膳食调节可将“冷肿瘤”转为“热肿瘤”从而提高肿瘤免疫治疗的响应率;许国强教授系统探索了犹素修饰调控蛋白质降解的分子机制和功能,发现犹素修饰系统的关键蛋白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促进蛋白降解并增强胃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吴华教授针对结直肠肿瘤演进的分子病理机制及其靶向干预,揭示了TRF6蛋白的翻译后修饰在消化道肿瘤演进中的作用和调控机制。除了肿瘤相关疾病,赖仞研究员针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性干预,解析了转铁蛋白通过与凝血和抗凝血因子的相互作用维持凝血系统的稳态,提出转铁蛋白调控凝血系统稳态与诱导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分子机理;郑慧教授创新性研究了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与干扰素IFN抗病毒免疫功效的关系,发现了抑郁症相关蛋白Ahi1负性调节IFN抗病毒免疫活性,从而为提高干扰素的广谱抗病毒疗效提供了新的调控途径;曹聪教授针对抑郁症的机理和治疗,系统研究了Gαi1/3信号通路异常在抑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为抗抑郁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干预靶标。

化学家们则在生物学需求和应用背景下,发明了精准修饰调控蛋白结构和功能的新方法、新手段、新材料。陈弓教授研制了以甲醛或邻苯二甲醛作为简单偶联试剂,在温和条件下快速高选择性修饰多肽分子,从而构建复杂多肽拓扑结构;田长麟教授聚焦酶催化过程中的电子传递分析及化学干预研究,应用电子自旋共振技术分析生物体系中重要酶催化反应所涉及的自由基及电子传递过程,提出通过阻断生物反应的电子传递来抑制关键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并且研制了实时监测电子传递和能量变化的大科学装置;陈以昀研究员开发了生物相容性光化学反应,应用于特定蛋白功能的时空调控,以及光化学诱导功能小分子在亚细胞器的特定激活,为蛋白相互作用及功能的时空高分辨率调控提供了高效的策略;季兴跃教授更是巧妙设计了化学能激活前药的反应体系,用于气体药物一氧化碳在生物体内的靶向递送,从而定向调控肿瘤或炎症疾病的靶蛋白。

药物学家们则探索和开发疾病相关的蛋白翻译后修饰的可药化调控和治疗实体,如丁克研究员探索了“非催化功能调控—蛋白激酶药物研究的新方向”,富有成效地开发了已批准上市的激酶抑制剂,近期又利用PROTAC技术结合非催化功能域调控的概念,创新性实现了对激酶EGFR和Axl的选择性和有效性可药化干预,为靶向不同激酶的不同适应症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药物设计策略;孙宏斌教授围绕cGAS-STING 信号通路的可药性调控,分别从直接靶向STING蛋白以及靶向STING棕榈酰化域两种方式,获得了体内有效的STING抑制剂候选药物,有望为临床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带来福音;杨志谋教授通过磷酸酶水解的方法,使载有药物分子的多肽骨架形成特殊功能的水凝胶,并模拟蛋白的折叠,从而在体内发挥比蛋白药物更有效的药理活性,为多肽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杨凯教授研究放疗与肿瘤免疫治疗的关系,开发了基于生物材料的肿瘤放射免疫治疗体系,利用所含核素的放射性治疗激活肿瘤免疫反应,有效抑制原位瘤和转移瘤的生长,有望实现临床转化。
围绕疾病相关蛋白修饰调控及可药化转化,十五位校内外专家从生物学、化学、材料学、药学等多学科方面介绍了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创新性思维,开阔了学术视野,打破了学科边界,提供了交叉融合创新的思路。每一个报告结束,现场交流探讨氛围热烈,互动不断,在座的每一位与会人均获益匪浅。本次研讨会为校内外蛋白修饰调控的专家学者搭建了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头脑风暴的平台,也为苏州大学医学教育110周年庆活动奉献了一场学术盛宴。
(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科研办公室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