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单位:
根据学校相关通知,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促进人工智能与经济发展、社会民生深度融合,培养一批既懂人工智能技术又熟悉行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助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特举办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人工智能+”专项赛。为积极挖掘、培育和推报优秀作品参赛,现将苏州医学院相关工作安排通知如下:
一、参赛对象
2025年6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国内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均可申报作品参赛,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赛均可,每个团队不超过10人(含作品申报者),每件作品可由不超过3名教师指导完成。可以跨专业、跨校、跨地域组队。参赛人员年龄在40周岁以下,即1985年6月1日(含)以后出生。
本校硕博连读生(直博生)若2025年6月1日以前未通过博士资格考试的,按硕士生学历申报作品,若通过,则按博士生学历申报作品。没有实行资格考试制度的学校,按照前两年为硕士、后续为博士学历申报作品。本硕博连读生,按照四年、二年及后续分别对应本、硕、博申报。
鼓励支持中外青年联合组队参赛。鼓励具有国外普通高等院校学籍的在读学生(主要指有国外学籍的外籍学生及中国籍海外留学生)和国内满足参赛资格的学生(主要指外籍来华留学生)联合组队共同报送作品。相关要求参照上述内容。
二、赛道安排
(一)“人工智能+”创意赛
1.赛道介绍:本赛道为开放式创意赛道,注重作品的创新创意。参赛者可基于学科实际及兴趣爱好,借助大模型技术,通过零代码或低代码完成人工智能原生应用的设计、开发和线上运行,体验人工智能原生应用从开发、展示到运行的全流程。
2.作品形式:需提交项目策划书、项目视频介绍、线上链接等材料。
(二)“人工智能+”应用赛
1.赛道介绍:本赛道鼓励广大参赛者既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科技前沿问题,又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充分利用自身所学所长,助力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向纵深发展(附相关研究方向供参赛学生参考)。
2.作品形式:需提交项目介绍和展示材料、佐证材料等。作品(实物或者技术)须能通过视频或图文形式全方位展现。
3.选题参考方向:人工智能+农业发展、人工智能+工业制造、人工智能+医疗健康、人工智能+教育教学、人工智能+交通运输、人工智能+环境保护、人工智能+政务管理、人工智能+文化旅游、人工智能+其他综合领域。
(三)“人工智能+”挑战赛
1.赛道介绍:本赛道由人工智能领域的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立足实际研发需求,提出需要破解的“卡脖子”难题,汇聚青年智慧集智破题。
2.作品形式:根据各选题要求完成相关作品,选题方案可在官网查看。
三、赛事要求
(1)作品要求。同一作品不得同时参加本届竞赛主体赛事、其他专项赛事,仅可参加本专项赛的其中一个赛道,往届报送过的作品不得重复报送。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他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参赛范围之列。作品必须具有完全知识产权,严禁抄袭。
各学院(部)申报作品总数不限,参赛学生每人限主持1件。做好隐匿工作,上传材料中不得在任何位置显示参赛高校相关信息;相关要求依照《“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执行。
(2)赛程安排。
“人工智能+”专项赛江苏省选拔赛赛程仅限创意赛、应用赛,根据国赛相关安排确定。
申报阶段(6月23日前)
参赛选手在系统中进行作品申报(https://2025.tiaozhanbei.net/),作品网上申报并经校级审核通过后,不得再作修改。系统操作流程可参考主体赛。系统中完成填报后下载打印项目申报书至凌云楼514盖章,苏州医学院各申报团队在6月23日之前将作品承诺书(附件1)、作品汇总表(附件2)、系统上上传相关材料发送至邮箱liulu@suda.edu.cn,邮件名称命名为:主持人-人工智能+。苏州医学院后续会进行汇总和盖章。
初赛阶段(7月中上旬)
组委会开展资格审查,并组织评委对通过审查的作品进行线上评审,评选出进入决赛的作品。
决赛阶段(7月中下旬)
各高校根据专家反馈意见,对进入决赛的作品进行完善,并组织参赛选手参加线上答辩,由评委会专家对作品进行线上评审。
(3)相关支持。参赛学生可登录“挑战杯”竞赛官网(https://2025.tiaozhanbei.net/d49/ai_plus)获取模型、数据、算力、培训等资源,完成参赛报名和作品报送等工作。
苏州医学院
苏州医学院学生科协
2025年6月14日

